文: 萬佩萱 2016改寫《民眾劇場的追尋》舊作
遊戲、即興練習和戲劇創作若是被壓迫者劇場(以下稱TO)的骨架,那麼參與的民眾便是豐潤TO的血脈和肌理,TO引導者/導演則是攪拌器和催化劑。引導者/導演的敏銳度、批判意識、反身性與涵養影響參與者解放與批判意識的形成。
2008年廣州民眾劇場研討會劇場工作者Dan Baron
Cohen表示不同意用“破冰”的手段和態度啟動團體動能。他分享自己在巴西社區帶學生作畫的經驗。孩子們拿了畫紙和畫筆,但是沒人動手畫畫,他鼓勵孩子畫任何自己看到、甚至想到的都行,但是孩子依然不動(在我想像中,孩子們害羞、不知如何是好的樣子,或許還靦腆的笑著)。教室門和窗邊聚集的社區大人們好奇的看著教室內孩子和他僵在那兒,氣氛尷尬空氣凝結。Dan靈機一動,讓孩子們跟著他,一起拿起紙揉成一團,再把紙攤開。這會兒孩子都能畫了。 “揉紙團”是隨機“化冰”(melting)的即興與轉彎。“破冰”則依引導者既定規劃,勉強參與者進入活動的作為。 “破冰”或“化冰”一線之隔,卻顯現引導者對參與者狀態的敏銳理解與尊重。
TO引導者/導演是引導人們進入工作坊激勵氛圍的邀請者;是能彈性調整的人;是開放的觀察者;是鼓勵自我發現的人;欣賞那些表現不同的人;能尊重每位參與者的獨特性,而不將之與他人比較的人。引導者除對人具有敏銳覺察與高度關懷外,還得是持續做自我探索,練習反身與覺察的終身學習者。
成為TO引導者/導演認識批判教育是個開始:
l 提問式教育(problem-posing education)
傳統教育的方式是老師跟學生單向傳授知識,“教師的工作是一種以其講述的內容塞滿(to fill)學生的工作——教學內容除了與現實脫節外,也和生活意義的整體毫無關係。”Freire 稱這種教育為囤積式教育(banking education);在囤積教育方式下,知識成為學識淵博的人教導那些他們認為無知人們的恩賜。提問式教育(problem posing)則以問問題的方式,嘗試恢復人們探索與行動的能力。探索與行動(action)是學習的開始。
2007年【被壓迫者劇場與教育學大會】會前工作坊參與者創作了五齣戲,但大會開幕式只有兩齣戲的時間。Augusto Boal讓大家做決定。有人問Boal哪兩齣戲比較好?以你豐富的經驗,哪齣戲比較合適做論壇劇場?Boal說:你們必須自己做決定。最後大家用投票方式決定。即便在大會開幕式上,他也讓觀眾決定用哪一齣戲進行論壇劇場。邀請所有的人參與乃基於一種相信,一種對人的相信——相信人選擇的能力;也唯有如此人才成為主體。
l 對話(dialogue)
TO為社會、文化、教育實踐者運用乃因它是人類共通的語言;一套對話的遊戲。Freire認為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的邂逅(encounter)。有對話能力的人對人性有著高度信心,相信人有製作與再製作、創造與再創造的能力,相信每個人都肩負著讓社會趨向人性化的使命。這使命並非菁英階級的特權,而是所有人與生俱有的權利。
對話以世界為仲介,目的是為世界命名(to name)。TO引導者/導演須秉持一種普遍倫理學的態度。這倫理學要求引導者誠實、公平、尊重、自由地跟參與者對話,工作坊過程本身因而是與(with)人們同行改造世界的行動。行動的目的不是改變他人,而是共創世界。
在對話中重要的是“聆聽”,而非“說”。引導者/導演需意識自己“既不是權威的導演,也不是無所不知的老師”,無意識(或有意)的控制欲,將扼殺參與者探索自我和世界的能力!自我覺察是引導者/導演第一項功課。
l
植基真實生活經驗的參與式學習
批判教育從人與世界的關係開始。其出發點必然與此時、此地的人們有關,因為此時、此地即是構成人們在其中沉淪、提昇與行動的情境。
被壓迫者劇場將生活敘事當作起點,以敘事劇形式將事件呈現在民眾面前。參與者將現實生活轉化編成一齣戲,卻仍然能夠覺知自身感受,因而可以對現實生活保持相當批判性,深化對自身處境的覺察,把生活當成可改變的對象來理解。人們發現生活成為可改造的客體,而感到自己有有改造和探究困境的動力,不再順服逆境。人們的生活經驗成為改造世界的起點。
結語
TO引導者/導演作為一種條件、一種義務、一種實踐和社會行動,應包括對完滿人性的覺察,如何能以一種囤積教育方式,到城市或鄉下婦女、勞工、農民、兒童那兒提出理想生活模式與知識,但創作過程卻完全由自己主導?
TO的起點在民眾自身。TO既不是為(for)民眾演出,也不是拿一套劇本去演一齣關於(about)民眾的戲,而是民眾和(with)引導者共同參與,創造和創作的過程,其仲介是世界——議題。生活經驗在人們身心留下深刻的印象、價值、信念,並向他們挑戰,塑造他們對世界的觀點,這些觀點通常帶有焦慮、懷疑、偏見、希望或絕望,它暗示了某些重要的課題(themes),這些課題即是被壓迫者劇場探索與對話的基礎。
~~自由與尊重~~是TO的一雙翅膀,有了這雙翅膀人們可以攜手飛向高空。希望今日的梳理,成為日後人們展翅翱翔的支點。
參考書籍與延伸閱讀:
《預演革命的受壓迫美學》于善祿著 2007黑眼睛文化出版
《區區一出戲》賴淑雅編2006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
《被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Paulo Freire 方永泉譯 2003巨流出版
《被壓迫者劇場》(Theatre of the Oppressed)Augusto Boal 賴淑雅譯 2000揚智出版
《現代戲劇的追尋︰新演員或是新觀眾?-布雷希特 莫雷諾比較研究》藍劍虹著 1999唐山出版
《當代台灣社區劇場》林偉瑜著 2000揚智文化出版
《Freire批判意識概念的重整》李天健 臺灣政治大學教育博士論文開題(未出版)
網上資料:
《布萊希特:酷愛雪茄的天才劇作家》http://www.yyde.info
《從戲劇治療觀點論莫立諾的三種認同(生理、社會及心理)》陳志成著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5/45-11.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