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與社會轉化工作坊 反思日誌
文:世新社發所 黃
★讀書會:譯序《受壓迫者教育學》P39-65
保持距離,以策安全
跟所有事情保持距離,使我能接觸到事件但又置身事外,透過各種媒介來理解事件。
電視新聞、上課聽講、聽別人說,這樣很舒服,因為若進一步去質疑或挑戰每件事情,會變得很混亂。原本認知的世界走樣了。就像參加旅行團住在發展中國家的高級飯店,隔著玻璃窗看外面是一片風景,但走上街頭又是另外一回事。雖然安全但卻失去許多真實體驗。
演一場戲比戳破謊言更令我感到自在,因為當有人不配合演出時,我反而會不知所措。害怕尷尬氣氛、害怕破壞關係等等,但若被恐懼掌控,我也將一輩子活在恐懼之中。修性別社會學,當時老師說:「如果一個人害怕那就真的很可怕了。」
電視新聞、上課聽講、聽別人說,這樣很舒服,因為若進一步去質疑或挑戰每件事情,會變得很混亂。原本認知的世界走樣了。就像參加旅行團住在發展中國家的高級飯店,隔著玻璃窗看外面是一片風景,但走上街頭又是另外一回事。雖然安全但卻失去許多真實體驗。
演一場戲比戳破謊言更令我感到自在,因為當有人不配合演出時,我反而會不知所措。害怕尷尬氣氛、害怕破壞關係等等,但若被恐懼掌控,我也將一輩子活在恐懼之中。修性別社會學,當時老師說:「如果一個人害怕那就真的很可怕了。」
R分享他所上的上課方式讓她感到緊張,使我想到大學修英美小說選讀,當時老師用提問、同學討論的方式進行,我也是戰戰兢兢的,深怕自己講的太膚淺。加上,每次走出教室,真的對身處世界看不順眼,又覺得社會運行方式荒謬無比。更強烈的感覺發生在【當代人權議題】課堂,老師放映《盧安達飯店》,看完很震撼,很想用行動來阻止更多悲劇發生。
然而電影、新聞發生國家離台灣距離如此遙遠,即便近到台灣的其它縣市,這距離,隨時間一久,我漸漸麻痺,感覺不真實,認識的世界是螢幕裡的幾分鐘片段。甚至,在電視台打工,泰國洪災新聞連續幾天播出,竟然聽到攝影組的人說:「淹水好啊,遇水則發。」當出現社會虐童案,會聽到工作人員們發出同情之聲,但僅止於配飯用,包括我自己,下班後只想睡覺,談到具體行動覺得好累,認為先把自己顧好才有力氣累積資源。
然而電影、新聞發生國家離台灣距離如此遙遠,即便近到台灣的其它縣市,這距離,隨時間一久,我漸漸麻痺,感覺不真實,認識的世界是螢幕裡的幾分鐘片段。甚至,在電視台打工,泰國洪災新聞連續幾天播出,竟然聽到攝影組的人說:「淹水好啊,遇水則發。」當出現社會虐童案,會聽到工作人員們發出同情之聲,但僅止於配飯用,包括我自己,下班後只想睡覺,談到具體行動覺得好累,認為先把自己顧好才有力氣累積資源。
忽地察覺衝突感來自我也是共犯之一,用工讀生的角色參與以利益優先的商業性新聞台。說穿了,就是害怕辭掉工作後的過渡期沒飯吃,新聞道德就交給相關NGO來處理吧。
如此現實的想法,從我希望能盡量打工以支付自己的生活費後開始出現。因而可以體會為什麼以前家族長輩認為我念『xx所』太天真,但現實的想法並未帶給我力量。
反而是大學人權學程、英文系和性別所,包括劇場與社會轉化工作坊給我力量去面對現實,而不是被現實踩在底下。也許這仍然是幻象,因為踏出學校,我什麼都不是。但若當初選擇當辦公室職員,我的生活會很安全,卻很無聊。因此覺得壓迫者除了操縱、控制外,運用恐懼也是壓迫手段之一。
以安全之名,以恐懼預設何謂危險,但若沒親身體驗,怎知是真是假?反之,若我不害怕,壓迫者賴以生存的方法也跟著消失。
反而是大學人權學程、英文系和性別所,包括劇場與社會轉化工作坊給我力量去面對現實,而不是被現實踩在底下。也許這仍然是幻象,因為踏出學校,我什麼都不是。但若當初選擇當辦公室職員,我的生活會很安全,卻很無聊。因此覺得壓迫者除了操縱、控制外,運用恐懼也是壓迫手段之一。
以安全之名,以恐懼預設何謂危險,但若沒親身體驗,怎知是真是假?反之,若我不害怕,壓迫者賴以生存的方法也跟著消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