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我她,異同之外?
文/台灣被壓迫者劇場推展中心 黃斐新
不變的是差異一直都存在我們之間,變的是我們怎麼看待差異。用什麼標準衡量?賦予差異什麼意義?白人參與黑人平權運動組織?生理男性加入婦女運動?台灣人為移工、移民爭取權益?異性戀支持同志運動?回到TO中心現階段同志議題的隱形劇場工作坊,又如何認知成員間的差異?
聽到暖身遊戲的流程時,發現簡單到讓人不禁思考如何透過分類遊戲,來面對成員間的差異、性傾向、對同志議題的想法。當初,共同希望以被壓迫者劇場技巧之一的隱形劇場,來開創公共空間討論同志議題,每月固定聚會進行工作坊的夥伴,如今,隨工作坊進行,我們彼此間的差異比同志、異性戀的權益差異,更早成為我們要面對的議題。
首先準備各種材質、顏色、功能、筆觸、外型的筆,蠟筆、鉛筆、彩色筆、原子筆、奇異筆、重點筆、針筆…..接著由工作坊成員選出能代表自己當下狀態的筆。再來用一條繩子圍成一個圈,代表隱形劇場工作坊。請大家圍成一圈,一次一個人將代表自己的筆自由跟圓圈產生關係,代表自己跟隱形劇場的關係。之後,再依各種可能方法做分類。
以顏色區分
坐在圓圈旁,聆聽夥伴為什麼選擇手上的筆,冷調灰色到暖系橘色,用顏色象徵個性,用筆的觸感代表參與工作坊的狀態,從尖銳理性的針筆到線條粗曠的蠟筆。我以為同為同志或異性戀的身分就代表我們「應該」是一樣的,但回到個人,我們之間竟是如此不同,但我們又共同在工作坊圓圈內,異同原來同時存在。看著大家在圓圈內分來分去,發現不管怎麼分,總有區別的方法。我們的確存有差異,但若我們都是一樣的,想法、種族、性別、性傾向、觀點,不就如壓迫差異的體制一般,希望建立單一價值,甚至成為。
當初聽到隱形劇場是開放公共討論空間的方法時,覺得很好是因為終於有個平台,可以讓互相敵對的聲音,有對話的機會,釐清彼此的想法。比上對下宣導理念的教育劇場更有趣是因為在互動過程中,可能澄清誤會、打破刻板印象、撕掉分類的標籤。
對我來說,身為同志,身為隱形劇場工作坊的成員,當我希望創造對話空間時,自己也需要學習成為可以對話的人。如果化敵為友,異性戀多一個同志朋友,同志多一個異性戀朋友,那麼這個世界也將多一份互相理解。我需要學習放下成見,如同我希望別人放下對我的成見,才能看見異同之外的妳我她。
如波斯詩人盧米所言:「放下這些,誰對誰錯的成見。在這之外,有一個地方... 讓我們在那裏相見吧。」( Out beyond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